健康管理

心脏瓣膜病:心脏的“门”坏了,怎么办?

时间:2025.09.08

来自:成都青城山医院

阅读:22

如果把心脏比作一个精密的“泵”,那么心脏瓣膜就是控制血液流动的“门”。如果这些“门”开关不灵活、关不严,或者打不开,心脏的泵血功能就会受影响,导致疲劳、气短甚至心力衰竭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心脏瓣膜病—这个容易被忽视却危害巨大的心脏问题。
图片
图片
一、心脏瓣膜:心脏的“守门员”心脏有4个瓣膜,确保血液单向流动,不逆流:
1. 二尖瓣(左心房→左心室)  
2. 主动脉瓣(左心室→主动脉)  
3. 三尖瓣(右心房→右心室)  
4. 肺动脉瓣(右心室→肺动脉) 
图片
图片
图片
正常情况:瓣膜开合自如,血液顺畅流动。
异常情况:瓣膜可能狭窄(门打不开)或关闭不全(门关不严),导致心脏负担加重。
图片
图片
二、心脏瓣膜病的两大类型1.瓣膜狭窄(Valvular Stenosis)
1.瓣膜变硬、增厚,无法充分打开,血流受阻。
2.常见部位:主动脉瓣、二尖瓣。  
3.症状:易疲劳、胸痛、头晕(血流不足导致)。  
4.瓣膜关闭不全(Valvular Regurgitation) 瓣膜无法完全闭合,血液逆流,常见部位:二尖瓣、主动脉瓣,症状:气短、下肢水肿(心脏负荷过大)。
图片
图片
三、哪些人容易得心脏瓣膜病?
1.老年人:瓣膜退化(如主动脉瓣钙化)。  
2.风湿热病史:链球菌感染后遗留的瓣膜损害
3.先天性畸形:如二叶式主动脉瓣(正常是三叶)。
4.感染:细菌性心内膜炎。
5.其他疾病:高血压、心肌病等。    
图片
图片
四、如何发现心脏瓣膜病?
1.早期可能无症状,但随着病情发展,会出现:活动后气短、乏力、胸痛、心悸(尤其主动脉瓣狭窄)、头晕、晕厥(脑供血不足)、下肢水肿(右心衰竭)  
2.医生如何诊断?听诊:心脏杂音(如“呼呼”或“嘶嘶”声),超声心动图(心脏彩超):确诊的金标准,可评估瓣膜结构和功能,其他检查:心电图、胸部X光、心脏MRI等。 
图片
图片
五、心脏瓣膜病怎么治疗?
1.药物治疗(缓解症状,但不能根治)
2.利尿剂:减轻水肿、气短。  
3.降压药:控制高血压,减少心脏负担。  
4.抗凝药(如华法林):预防血栓(尤其房颤患者)。
5.手术治疗(关键手段)瓣膜修复:适用于二尖瓣关闭不全,保留原有瓣膜,瓣膜置换:机械瓣:耐用,但需终身抗凝(可能出血风险),生物瓣:寿命10-15年,适合老年人,无需长期抗凝,微创手术(TAVI):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,适合高龄、高风险患者。   
图片
图片
六、如何预防心脏瓣膜病?
1.预防风湿热: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(如扁桃体炎)。  
2.口腔卫生:牙周病可能增加心内膜炎风险。  
3.控制高血压、糖尿病:减少瓣膜损伤。  
4.定期体检:尤其50岁以上或有心脏杂音者,建议做心脏超声。 
图片
图片
关键提醒,别忽视心脏杂音!体检发现杂音,建议进一步检查:别拖延治疗!严重瓣膜病可导致心衰,尽早干预效果更好:术后管理很重要:机械瓣置换者需严格抗凝,定期监测INR值。  
图片
图片
心脏瓣膜病就像一扇坏掉的门,早期发现、科学治疗,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生活。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气短、胸痛、水肿,记得及时就医,别让心脏“超负荷”工作!